以下是今天看到鉅亨網的新聞,覺得很中肯,我知道台灣有些公司在嘗試,但是不是國外月亮就是圓的,要走出自己的路.
雲端近幾年成為最夯的話題,不過雲端的內涵與實質的商機,不只一般社會大眾,連部分業界也說不出清晰的輪廓,除現有NB ODM廠的伺服器硬體代工比較符合想像外,還有就是近期喊很熱的貨櫃式雲端機房中心。
事實上,貨櫃式雲端服務中心並不是新玩意,國際大廠惠普((US-HPQ))、IBM((US-IBM))、Rackable與Cisco早就卡位佈局貨櫃式機房的設計與生產製造,台灣則有英業達(2356)與鴻海(2317)計畫搶進,其中以英業達動作最積極,除了在桃園設置雲端服務中心外,也參與雲端聯盟,希望能在平台上貢獻一己資源,壯大聯盟影響力,甚至能制定雲端機房的設計標準。
貨櫃機房之所以會成為產業新星,主要在於地球暖化問題持續嚴重,而節能減碳議題成為政治正確,國際大型雲端服務商GOOGLE((US-GOOG))、YAHOO((US-YHOO))、微軟((US-MSFT))都已積極建立自己的貨櫃運算中心,除了有效降低機房建置的成本,也能高便利移動提供全球各地需求。
不過,台灣業者要吃到這塊商機,恐怕還得再加把勁,首先是雲端機房的建置與設計,目前積極搶進機房建置的多為原來具備豐富NB代工經驗的ODM廠,這些廠擅長的其實僅侷限在伺服器機台設計與配置,然而,雲端貨櫃機房除了裡面裝滿伺服器外,最重要的其實是散熱設計與水電安裝,ODM廠恐怕不具備這些Know-how,因此須與貨櫃製造商,相關散熱系統業者共同合作開發,才有可能建置出符合國際業者需求的貨櫃機房。
再者,貨櫃機房生產完成後,「客戶在哪」變成業者必須面臨的頭痛問題,由於每個貨櫃機房都以高密度做為基本配備,因此有高密度資料儲存需求的廠商,大概只有具備全球雲端服務的廠商如GOOGLE、雅虎與微軟才有,以微軟建置的機房為例,內部約含2000個伺服器,但微軟建置的背後意義是他有全球性的MSN與EMAIL管理系統,相較之下,台灣最大的金控業者所需伺服器數量來看,恐怕連一半都不到,也因此,台灣建置這麼多貨櫃雲端伺服器中心,市場需求有多大,客戶在哪,才是業者真正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貨櫃機房不可能僅以台灣或中國大陸市場為主,應以全球性的雲端內容服務供應商為主,但有趣的是,這些規模的雲端內容服務商都自行尋找硬體廠商配合開發雲端貨櫃機房,同時各廠的機房「建置標準」必定大不相同,業者強調,內部的建置標準一定要不一樣,否則自家的內容就有被竊取的風險,偏偏這是雲端服務供應商最不想面對的問題。
因此,相較之下台灣產業界卻希望能在貨櫃機房制定一套標準,就必須要有願意接受標準化機房建置的業者買單,否則最後恐怕會淪為有行無市的窘境,最後也只是白忙一場。
有些業者堅持認為,台灣雲端貨櫃機房可望過去搶食中國商機,不過,據了解中國自行研發貨櫃運算中心的動作與進度根本不輸台灣,加上前面所提的「建置標準」問題,中國企業(或是官方單位)未必願意將重要的內容平台放置在台灣設計的雲端機房。
還有一點,微軟目前有兩座貨櫃機房基地,一個在芝加哥,一個在愛爾蘭,這兩個地區年均溫度都不超過攝氏30度,相對來講,臺灣年均溫動輒就是30度以上,雲端機房若要採用微軟那種無冷氣空調的散熱設計,恐怕在台灣一開機就當機,因此雲端貨櫃中心在散熱設計上,以及地點的選擇,又得再針對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想法。
也因此,業者強調,雲端貨櫃機房立意良善,不過真正吃得到商機的還是國際大廠,甚至是那些與微軟,雅虎與GOOGLE合作的硬體供應商,台廠即使建置好的,客戶在哪就是最先要面對的問題;相較之下,台灣適合發展的還是固定式儲存機房的設計,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機房建置的效率不會太差,另外台灣也能複製相同經驗至新興國家,相較之下雲端貨櫃機房的建置恐怕還要再想想,這朵雲對台灣來說,看來就像的雲一樣,看得到卻摸不到。
留言
張貼留言